小米再度震撼车圈,旗下新车YU7上市仅18小时,锁单量即突破24万辆,远超市场预期。小米同日推出的AI眼镜亦成为焦点,售价1999元人民币起,支援录像、支付等功能,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。
据内地媒体报道,小米AI眼镜目前在小米商城已全部售罄。受新品销量带动,小米股价昨日高开8%至61.45港元,创历史新高,收报58.95港元,升3.6%,成交额达287亿港元。
多间大行唱好小米。中金上调小米目标价至76.9港元,预计今明两年盈利分别达490.48亿及663.84亿元。高盛维持“买入”评级,目标价69港元。麦格理亦给予“跑赢大市”评级,目标价69.32港元。花旗则看好全年出货量或超过40万辆,目标价上调至73港元,评级“买入”。
以YU7销情来说,由于锁单意味消费者已支付5000元人民币,三天犹豫期后不可退定金并确认配置,该数据基本能反映真实购车需求。亮眼成绩背后,业界关注其产能规划与交付进度,能否满足市场热切需求。与此同时,潜在的市场价格战,亦可能为小米汽车的高速发展带来新挑战。
展开剩余49%有人二手平台兜售YU7定单
记者发现,由于YU7新车交付需时,部分投机者趁机在二手交易平台兜售定单。在闲鱼等平台上,大量YU7定单以加价形式转让,叫价普遍在1599元(人民币,下同)以上,较原定5000元定金溢价逾30%。
若以单一车型计算,YU7此成绩已超越蔚来2024年全品牌22万辆的销量。按每单5000元定金计算,小米在短短18小时内即进帐12亿元定金。若以25.35万元的起售价推算,这批定单潜在营业额高达608亿元。这一数字已超过小鹏、零跑等新势力在去年的一年营收。
业界关注二期工厂建设进度
YU7创下销售纪录的同时,其量产挑战亦随之浮现。据了解,目前YU7与SU7共享北京一厂生产线,产能需从现有SU7生产计划中“挤压”调配,导致每日产量波动不定。这种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的生产模式,恐难以应付YU7海量新增定单,更可能影响SU7原有的月销增长空间。
业界关注的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建设进度,将直接决定交付危机能否缓解。即使如期投产,业内人士估计,新厂至少需要3个月产能爬坡期,期间交付延迟问题恐将加剧。
目前小米官方APP仅显示YU7“预计8月开启首批交付”,但未公布具体交付时间表。市场分析预测,以现有定单量计算,YU7交付周期可能再创新高。
发布于:广东省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