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三秦都市报
小学生在图书馆学习。 本报记者 马昭 摄
暑假将过半,“准新生”们升学前的暑假都在干啥?记者调查发现,不同学段的学生正以多元方式为人生新阶段蓄力。
准小学生:幼小衔接需要“软适应”
家住西安市碑林区的浩浩即将升入小学一年级。为了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生活,浩浩妈妈秦女士提前购置了一年级语文、数学课本。“从8月开始,我每天安排孩子预习1小时小学课程,打好基础才能避免跟不上。”
在兴庆路一家培训机构内,20多名幼儿正参加“幼小衔接拼音训练班”。类似的暑期衔接班还有算术、写字等热门课程。
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王老师指出,幼小衔接是儿童从游戏化学习向系统化学习过渡的关键阶段,提前学科化学习可能适得其反。她认为,幼小衔接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和能力,建议家长通过讲述小学趣事、参观校园等方式,减少孩子对陌生环境的焦虑;通过阅读、拼图等活动提升专注力,用简单任务培养任务意识。进入8月份,逐步调整作息时间,培养整理书包、自主如厕等自理能力,多和孩子聊小学的趣事,比如能交新朋友、学新知识,减少孩子对陌生环境的焦虑,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。
准初中生:提前预习与兴趣探索
记者走访发现,初中学科难度提升让“小升初”学生们开启了“预习模式”。今年准初中生的暑假安排呈现出“学科+素质”双轨并行的新特点。在线教育平台数据显示,7月以来,初中数学、英语等学科的预习课程报名量同比上涨40%,其中“小升初”衔接课程占比超过六成。“初中数学难度提升明显,想利用暑假先熟悉一下知识点。” 正在某平台学习初一数学预习课程的张同学告诉记者。西安市第85中学老师、西北大学附中老师表示,有理数运算、一元一次方程等数学难点,以及英语语法时态等内容,确实是学生普遍需要提前适应的部分。
“今年线上预习方式更受青睐。”某教育机构在线教育负责人崔老师介绍,“我们推出的‘小升初特训营’融合了直播课、AI练习和在线答疑,售价不高,可反复观看,报名人数比去年增长了2倍。”除学科预习外,素质拓展同样成为暑期热点。某机构推出的“军事夏令营”吸引了众多8岁—16岁的孩子参加,“夏令营有军事体验、自然科普、健康成长、生涯规划四大主题,对锻炼孩子意志力及增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帮助。”工作人员李薇说。
“过度预习可能消磨学习兴趣,家长要把握好度。”心理咨询师王瑶提醒,“让孩子参加一些社团体验活动,既能发展特长,又能适应新环境,这对初中生活更重要。”
准高中生:升学压力下的“抢跑”
中考后的放松转瞬即逝,不少准高中生已投入高中课程学习。“给孩子报了数理化三科的学习班,15天时间,花费9000多元。”家长李女士告诉记者,“虽然价格不菲,但听说高中课程难度大,不提前学怕跟不上。”像李女士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,淼淼这个假期外出旅游10天后,开始上15天新高一的英语预科,英语结束后休息两天接着上15天数学预科。
据了解,某些高中的课程进度较快,高一上学期就要覆盖近40%的高考知识点。“初中到高中的知识跨度不小,提前预习确实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阶段的学习。”某高中的杨老师坦言,但过度“抢跑”则可能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。他解释道,若学生在暑假通过培训机构提前接触高中知识,开学后教师会难以精准把握教学进度,进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。“过度‘抢跑’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,更可能透支他们的学习兴趣。”杨老师特别提醒学生和家长,与其盲目跟风补习,不如利用暑假着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,或是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拓宽视野,这反而能为高中学习打下更扎实的基础。
准大学生:热衷技能提升与社会实践
记者调查发现,与中学生不同,准大学生们的暑期安排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,技能提升与社会实践成为主流选择。
“考上哈尔滨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后,我第一时间报名学车,既是为专业做准备,也是必备生活技能。”薛同学告诉记者。像他这样选择暑期考驾照的准大学生不在少数,多家驾校表示,高考后报名量激增50%以上。
除了实用技能培训,兴趣培养也备受青睐。刘同学每天下午都会去舞蹈工作室学习民族舞,“高中三年都没时间发展爱好,现在终于可以好好练舞了。”而摄影、绘画、乐器等艺术类课程同样吸引了不少准大学生。
对于考上西安医学院的李同学来说,这个暑假则更多承担起家庭责任。“每天要照顾相差8岁的弟弟,做家务、辅导作业,晚上还要带他去操场踢球。”李同学笑着说,“这也算是提前体验‘时间管理’了。”“以前一到学校放假就发愁,我和他爸要上班,二宝没人带,假期的课外班也没人接送,这个暑假这些问题都解决了。”李同学妈妈欣慰地说。
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准大学生已经开始为大学专业做准备。朱同学虽然考上理想院校,但发现专业需要物理竞赛基础,最近正在恶补物理知识。“网上找了专门的课程,希望开学后能跟上进度。”朱同学说。
从幼儿园到大学,不同学段的“准新生”们正在经历着各自独特的升学过渡期。从“零基础入学”到“未进校先修学分”,不同年龄段的暑期安排反映了不同教育阶段的需求变化。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出:“暑假的意义在于帮助孩子调整身心节奏,而非陷入盲目内卷。每个学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,家长需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,在学业准备和身心放松之间找到平衡点。”
本报记者 赵丽莉 实习生 逄宇鸣
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